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从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以来,一批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罗根泽、李嘉言、王汝弼、杨伯峻、郭晋稀、陈赓平、郑文、匡扶、李鼎文等先生在各自不同学术领域,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在解放前即开始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起招研究生,1981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以来一直是甘肃省重点学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研究特色鲜明、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5名,讲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1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5人。有2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的副会长,7人为全国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常务理事。成员中40岁以下教师占50%,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配备较为整齐的学术队伍。新时期以来,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名列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学科点建设也稳步推进。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获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至今已培养博士生42名,21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13人晋升教授,9人晋升博导,担任相关院校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0多名。其中有60多名毕业生又考取了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已经毕业的博士、硕士中,许多人已活跃在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学科的创建者和学术带头人是著名学者赵逵夫教授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兼任《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赋学会顾问。他在先秦两汉文学、出土文献、宋前戏剧史、西北地方文献与敦煌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先秦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年出版《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002年再版)、《屈骚探幽》(巴蜀书社2004)、《古典文献论丛》(中华书局2002)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约300篇,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在港、澳、台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汉学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3月)及《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组织本学科成员历时十多年完成了集体项目《历代赋评注》。此外由他主持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项目《新编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全先秦诗》也正在进行中。
《历代赋评注》(包括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卷、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七部,共420万字)(巴蜀书社2010年2月),参编者先后40人,除个别研究生外,全为本校从事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教师,突出地反映了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和的强大阵容与学科优势。《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参加者10人,全为本校教师和博士生,其中有几位已成博导。由之可以看出本学科通过科研培养人才的情况。《先秦文学编年史》全书共135万字,第一次对我国先秦时代从夏初至秦末的文学作品,包括各种韵文和有一定文学性的散文作品进行了全面整理,确定其真伪,并对时代及作者等进行了考订,对汉代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第一次对研究先秦文学、作家、文学活动的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比较,在通盘研究的情况下对一些有分歧的问题筛选出最佳答案。本项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用来考订作品的真伪、时代、作者,对前人之说既有辩驳,也有吸收,对于澄清事实,加强学术交流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研究对历代出土金文等文献,特别是近几十年出土金、甲、简、帛等先秦文献中与文学相关、相近的材料进行了详细考释,将它们按时代的顺序,同传世文献一起加以系年,显示它们在整个先秦文献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同时充分展示了各个时代文学各种体式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同其它艺术形式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先秦时代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同文学发展的关系,可以使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认识先秦文学的成就。这项创新性很强、难度很大的研究工作,填补了目前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没有先秦文学编年史的空白。该成果得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被收入“代表国家社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文库”,为甘肃省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成果。以赵逵夫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古代文学学科,以其在先秦文学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称为“先秦文学研究的中心”、“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
近5年来,本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及港澳台和日本、韩国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在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
学科成员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项目等50多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赵逵夫主持的“先秦文学编年史”(2000-2005),伏俊连主持的“敦煌文学编年史”(2006-2008),韩高年的“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研究”(2004-2006)、“礼乐制度及其变迁与春秋文体源流研究”(2009-2012)、“春秋文学研究”(2009-2012),王建疆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2008-2010),赵茂林的“汉代四家《诗》比较研究”(2008-2010),杨晓霭的“宋代声诗研究”(2004-2007),李占鹏的“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论著综录”(2006-2008),张兵的“明清之际遗民诗群研究”(2006-2008),马世年的“汉代诗体流变”(2007-2009)等。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有郭锋的“清空与宋代词学”(2006)、杨晓霭的“宋代礼仪文学研究”(2009)、杨晓斌的“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2009)、王伟琴的“敦煌变文作时作者考述”(2009)、董芬芬的“春秋时代文章形态及其礼仪研究”(2009)等。古委会项目有郝润华的“古代陇人著述考”(2007)、杨晓斌副教授的“《颜延之集》整理与研究”(2005)、尹占华“柳宗元集汇释”(2009)、杜志强的“赵浚谷集整理”(2008)等。
本学科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共计60多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30多项,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30多项。
学科下设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敦煌文学五个研究方向和招生方向。各方向带头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也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除赵逵夫教授外,伏俊连教授的俗赋研究与敦煌文学研究,韩高年教授的先秦文学及诗赋散文研究,尹占华教授的律赋、诗词曲格律以及唐宋文学研究,杨晓霭教授的宋代声诗研究,雷恩海教授的唐宋诗文研究与文学批评研究,李占鹏教授的宋金元戏剧研究,张兵教授的清诗和明清小说研究,龚喜平教授的近代诗歌研究等,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伏俊连的《俗赋研究》(中华书局2008)、韩高年的《诗赋文体源流新探》(2004)《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中华书局2006)、尹占华的《律赋研究》(巴蜀书社2005)、杨晓霭的《宋代声诗研究》(中华书局2008)、雷恩海的《大历诗略笺释辑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郝润华《晁公武评传》(2006)、李占鹏的《关汉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宋前戏剧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张兵的《章太炎传》(团结出版社1998)等,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学科的中青年学者也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他们都取得了博士学位,有多人有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经历,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因此基础好,起点高,视野开阔,有着较大的发展前途。赵茂林的《诗经》学史研究,董芬芬、马世年的先秦散文研究,丁宏武、杨晓斌、杜志强的汉魏六朝诗文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前排:左起  郝润华教授  龚喜平教授  尹占华教授  赵逵夫教授  王建疆教授   杨晓霭教授  邵宁宁教授
第二排  右起  李占鹏教授  张兵教授  单芳副教授  董芬芬副教授  许琰副教授  孙京荣副教授 
第三排  左起  冉晓斌讲师  丁宏武副教授  杜志强副教授 
韩高年教授  赵茂林副教授  杨晓斌副教授  马世年副教授